+心理測評+畫人測驗+心理諮商+教育訓練+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何謂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神經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ADHD的主要病徵是:(1)注意力渙散(inattentive)或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2)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和(3)自制力弱(impulsive)。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

過動症的主要症狀,活動過度不是唯一,還包括注意力集中困難,情緒不穩,缺乏克制能力,衝動任性,以及學習困難。對於患有過動症的兒童來講,他會因為不專心、過動、衝動且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作業而不受老師、同學喜歡而感到挫折。據研究顯示,過動症的症狀不會長大自然就好了,其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兒童本身,也會影響其同儕、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其實,並非所有調皮的孩子都是過動兒,在臨床實務中也診斷過不少過動兒,其中有許多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有一些自己本身有暴力或偏差行為,如偷竊、毆打家人。

ADHD的病因可能來自基因遺傳因素、社會教育因素或化學環境因素所造成。研究顯示ADHD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影響,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親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長大成為父親後,不少於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為5‐10%,而其中又有60%合併對立性反抗疾患;15%合併品性疾患;25%合併情感性疾患;28%合併焦慮疾患。有65%症狀將會持續到成年之後,估計成人的發生率大約3%‐5%。性別與合併疾患之間的差異則男與女的比例為3:1。外在行為障礙的男生比較多(對立性反抗疾患&品性疾患)。情感性疾患及焦慮疾患則男女生差不多。男童約25%合併學習障礙,女童有10%合併學習障礙。ADHD也可能是環境因素造成,社會及文化環境是目前已知,對神經發展及行為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之一,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家庭暴力、慢性壓力、過於混亂失序的環境、與過度嚴格的生活規範。ADHD還可能是化學環境因素造成,包括重金屬物質、多氯聯苯、農藥、有機溶劑、尼古丁等。

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兩者相輔相成。至於過動症的治療藥物,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其機轉可能是刺激大腦篩選,將腦中多餘的多巴胺排出,提升專注力。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短效型藥物為利他能(Ritalin),長效型藥物是專思達(Concerta),兩者各有其適用對象。使用此類藥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但也可能有很大的副作用,如:頭痛、胃痛、喪失食慾、失眠等,6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服用。非神經興奮劑思銳Atomoxetine (Strattera)是一種norepinephrine回收抑制劑,但可能導致嗜睡及腸胃不適等副作用。褪黑激素(MELATONIN)對ADHD孩童的健康、行為障礙及社交互動有幫助,可以改善ADHD孩童的睡眠時間,但副作用可能會導致白天缺乏警覺、倦怠,並且可能使癲癇發作的次數增加;過度使用可能會抑制性腺激素,從而抑制青春期。

注意力缺失疾患的行為治療包括親子教養及行為訓練。父母親的情感在孩子心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大多數的孩子都希望獲得成功也希望滿足父母的期望。建議的親子教養如(1)提供具彈性的規則,(2)訂出原則,(3)在原則中訂出細則,(4)提供示範,(5)多發性溝通‐提供視覺和聽覺溝通,(6)即使沒有達到成果也應該對孩子的努力提供獎勵,(7)即使認為是孩子理所當然應該要做的,也應該時常給予鼓勵,(8)依據一般年輕人的行為準則給予回應,不要依照孩子的自我價值給予回應,(9)一致性態度,(10)學著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11)盡可能保持情緒中立,(12)保持耐心,行為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兒童是擅於模仿學習的,父母應該注重身教,而不僅是口頭說教。父母應該創造充滿希望與愛的環境,使兒童可以得到支持與必要的指導。

對大多數的過動症患者,若再輔以適切的教育絕對能得到改善,也絕對具有社會生產力。切莫等到過動兒輟學了、併發憂鬱、伴隨偏差行為或更多的情緒問題,才來表達遺憾。至於過動症與青少年犯罪,學者孟德生報告未治療的過動兒在2~5年後約有半數常鬥毆,15%酗酒,15%有縱火行為。上述情況的青少年犯罪均非疾病行為,而是在神經系統功能缺陷的基礎上,由於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犯罪行為。社會若斷然將過動兒與殺人行為(如那位少年刺死祖母)連結,這對過動兒是不公平的。

此外,營養補充及運動也是建議的輔助療法。有關營養補充的線索,2003年Harding KL, Judah RD & Gant CE提供了八個罹患ADHD、發展障礙或罹患其他心理疾病孩童需要補充營養品的指標:(1)避免過敏或敏感的食物及其添加劑,(2)避免生活在重金屬與其他毒性環境,(3)採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4)避免電解質不平衡,(5)補充必需脂肪酸或磷脂,(6)避免缺乏胺基酸,(7)可能合併甲狀腺疾患,(8)補充維生素B群和植物性營養素。營養補充的目的是為了治療障礙、增進健康,但最重要的是,應該根據個別的需求提供,避免刺激或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有些植物性藥草也可以改善ADHD的症狀,如攝取大量的精緻化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血清素增加,引起嗜睡,也可能引發低血糖反應使身體釋放出兒茶酚胺,導致坐立不安及焦慮反應。

運動是改善ADHD症狀最天然、最健康的方法。規律的運動可以使身心放鬆、改善情緒、增進身心協調。放鬆訓練對ADHD學童的行為問題可以產生正向的影響,增加孩童內在重心的控制、提高學習成效與增加外在行為的控制。配合呼吸進行的太極與瑜珈特別適合孩童學習,這些運動可以協助孩童尋求內在資源而非著重外在干擾。Field及他的工作團隊也發現按摩對ADHD族群的人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