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評+畫人測驗+心理諮商+教育訓練+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人格決定你未來的成就(下)

近年來由於工業界與組織心理學家的關注,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價值觀之氣質(disposition)開始受到重視。以下我們先從幾個人格理論來探討。


Big Five五大人格理論

五大人格因素量表大致可分為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友善性以及嚴謹性等五個向度。NEO PI-R是將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加以操作化的測量工具。人格的五因素模型的發展是採用字典、語句的傳統方式;蒐集一連串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再對所有的形容詞的評定結果加以因素分析的結果,被認為是人格特質的基本向度,每一向度之下還細分為幾個切面(facet),向度下的各個切面分數的總合即為各向度量表的分數,較極端的分數亦未有較高可能性明顯表現出此特質,這五個向度稱為"五大"( Big Five)或叫作五因素模式(The Five Factor Model, FFM):

開放(Openness to experience)」:開放性的特質包含了:活躍的想像利、對藝術敏感、注意內在感覺、喜好多樣化、求知慾高、獨立判斷是非。針對以上的特質,NEO PI-R是越來研究此特質最為廣泛應用的測量工具。

嚴謹(Conscientiousness)」: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會學習到如何自我控制,例如:處理自己的慾望、計劃、組織、執行工作等等,在這個傾向上的個別差異就是謹慎性的基礎。Digman和TakemmotoChock將這個向度稱為「完成的意志」,從好的方面來說,高謹慎性和學術以及職業成就有關;從負面來看,高謹慎性可能會造成吹毛求疵,潔癖、或是工作狂的舉動等等。

外向(Extraversion)」:外向性指的是喜歡交際的,擁有此種特質的人,較喜歡人群、大團體和聚會,也比較有自信、健談、喜愛刺激、愉悅、樂觀、活躍和有精力。此向度和冒險性的職業有相關。

和善(Agreeableness)」:友善性和人際傾向有關。友善的人基本上是利他主義者,同情別人且熱心助人。雖然友善的人較含敵意的人受歡迎,但是友善性高不一定比含敵意的人來的好,這是要視情境而定。以社會觀點來說,在此向度上得分若落在某一端,並不一定較佳,而以個人心理健康面來看,也是相同的狀況。Horney提到遠離人群(moving Against people)和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這兩種神經質傾向。低友善性與自戀、反社會、妄想症人格異常有關,而高友善性與依賴性人格異常有關。

神經質(Neuroticism)」:此向度的核心主要是看個體經驗到的負向情感的傾向,例如:害怕、傷心、困擾、罪惡感、生氣等等。神經質不只包含了對心理苦楚的敏感性,也有可能是因為分裂的情緒干擾了適應的情況。

「五大人格特質」是工商心理學研究發現的最高級組織層次的五個人格特質。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彼此間具有相當關係。五大人格特質構成了現今發現的大多數人格特質。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確有所關係的,其中嚴謹自律性、外向支配性、親和友善性分別對工作滿意具有預測力。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內在滿意度的影響則高於外在滿意度;此外,研究者亦提出實徵數據佐證,五大人格特質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價值觀,而且工作價值觀也會影響工作滿意度且關係密切,與西方或是東方之研究都相當一致。

Gardner 八大智能人格理論

Gardner提出每一個人都擁有包含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内省智能等八種智能。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八種智能代表著八種表徵。Gardner認為給予每個人適當的鼓勵、教導、環境和機會,就能將每個人與生具備的特殊潛能發揮至學習及職涯的成效。但是,我們也可能因來自社會、文化、學校、家庭或本身經驗的影響,而阻礙了某些智能的發展。Gardner建議面對人力資源挑戰時,應考慮每個人天賦的獨特性,善用每個人擁有的「優勢智能」。



Gardner(1993)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包含八種特質的智力: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感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內省智能,又稱作八大智能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似乎與天生的特質及傾向關係較為密切,這些智能的表現和傳統IQ有所不同,與學業成就或認知能力關係也不大,但與未來的專業與成就表現可能較為密切。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較少實證研究支持,目前仍持續研究中。

Gardner提出的的八種智能,其名稱及定義如下:

1. 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口頭或書面之文字語言的能力,對文字運用、文章結構、文意理解及語言表達敏銳度高,擅長處理文字或語言之邏輯性或技術性的工作,如說服、辯論、談判、演說、書寫等。

2. 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推理思考和數字處理的能力,對抽象邏輯分析或數字敏銳度高,擅長從事邏輯推理、抽象思考、數字分析的工作,如研究、數學、物理、精算、統計等相關工作。

3. 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將知覺到的立體空間圖像表現出來的能力,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方向等敏銳度高,擅長運用視知覺空間及方位將腦中的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心像化,適合從事如建築、都市計畫、空間規劃、交通、測量等相關工作。

4. 肢體─動感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身體表達出想法和感覺,對於全身或某一部位的平衡感、敏捷、力量、彈性、協調等敏銳度高,擅長運用體能活動、肢體表達、律動表現、雙手靈巧來創造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適合從事如運動、舞蹈、工匠、修車等體能及操作性的工作。

5. 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音樂察覺、分辨、改變、表達和創作的能力,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銳度高,擅長表現聽覺的美感及想像力,適合從事如歌唱、演奏、樂器、鑑賞、創作、藝術等工作。

6.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人際的情緒、意向、動機及資源的能力,對察覺他人的情緒、捕捉他人的行為動機、建立人際關係、善用人力資源、調節人際衝突的敏銳度高,擅長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作出適當回應的能力,適合從事政治、心理、社工、宗教、公關、行銷、調解、說服、領導等工作。

7. 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自我省察、審慎、細心、規畫的能力,對自律、自知、自尊敏銳度高,擅長意識自己的內在情緒、動機、喜好和欲求,適合從事諮商、輔導、行政事務、核對等工作。

8. 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對自然生態環境、氣節的改變、動植物的特性敏銳度高,擅長辨識及分類自然生態的變化,喜愛生物環境、環保意識強、野外求生能力高,適合從事生物、保育、園藝、海洋、地質、動植物管理、獸醫等工作。

榮格的人格理論

榮格(Jung)的人格理論將人類的社會性納入,是針對佛洛伊德理論中五種理念的批評與修正,榮格在他的分析理論中提出五大論點。

1. 自我的功能

榮格所指的自我不是從原始性本我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只發生作用。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性、和統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自我雖然也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而是調和的。一個自我發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2. 自我潛意識

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其與佛洛伊德理論中所指相同,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

3. 集體潛意識

自我發展的另一本源,稱之集體潛意識。其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來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

4. 人格內動力

榮格將人格結構視為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諸如:意識與潛意識相對、昇華與壓抑相對、理性與非理性相對、個性內向與個性外向相對。既有相對,自然就會產生緊張、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榮格人格結構的內動力觀念。人格結構之相對內動力係來自慾力促動的結果,經常會使個體人格結構中有失衡。在兩極相對的很多人格傾向中,榮格特別重視內向與外向兩極相對的性格傾向。

5. 人格的發展

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兩極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趨於調和,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個體發展由內在的兩極相對達到兩種融合的地步,即表示其人格發展已臻於成熟。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30歲以後的成年期。

人格決定你未來的成就

人格特質使一個人在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對外在環境表現出個別一致性的因應方式。每個人在其成長歷程中,可能受到生理、遺傳、家庭教養、文化規範、學習經驗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出特定的氣質,於是,這個獨特的人格氣質,決定了一生的成就。某些人格特質之間具有相當的關連性,例如「活潑」、「開朗」、「熱情」的人通常也會較為「積極主動」,顯得較為「愛現」,因此也常具備較佳的「溝通能力」。另一方面,「文靜」、「細心」的人常會較為「謹愼」而「內斂」,因此也較重視「秩序」,讓人覺得「可靠」。雖然人格特質的分析,讓「什麼樣的人會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變得有跡可尋,就像是「物以類聚」。但是,作為生活經驗之一環的「工作」,仍會持續不斷地對人格特質的形塑與修正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使得人格特質也逐漸發生轉變。瞭解你的人格特質,自我實現,開拓你的生涯發展,以及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