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評+畫人測驗+心理諮商+教育訓練+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妥瑞症(Tourette)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是一種發病於童年時期的慢性疾病,以tic為主要症狀,是神經學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病學方面的問題,會有強迫症、易分心、專心度不足或過度活動的問題產生。1885年,法國的醫生Gilles de la Tourette 提出而定名為「Gilles de la Tourette症候群」,近來擴充其定義並簡化為「妥瑞異常(Tourette disorder)」 、「tic異常(tic disorder)」或妥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多數的調查報告認為妥瑞症發生率高達1/200以上,男女比值是3-4:1。與妥瑞症並存的疾病有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憂鬱症及焦慮。Tic是妥瑞症的主要症狀,少數學者認為有些妥瑞症患者在tic發生之前有前驅症狀,就像是感覺眼皮痠所以眨眼睛,感覺脖子痠所以搖頭、聳肩,通常我們視為tic的發生前衝動,有的患者甚至會覺得別人會癢而想替人抓癢的幻魅式(phantom tic)的tic,也有患者在心裡說粗話或是重複說一樣的話,這被稱為第三類感覺及心理型tic。tics可分為動作型與聲語型,又各自可分為簡單型與複雜型如下:
(1)簡單動作型tic(simple motor tic)
突然、短暫、無意義的動作。例如:眨眼、眼睛動作、裝鬼臉、鼻子抽動、噘嘴、搖頭晃腦、聳肩、緊縮肚皮、手腳晃動、手指移動等,通常在動作的期間小於一秒。
(2)複雜動作型tic(complex motor tic)
緩慢地、較長地時間的固定不動(steretoyped)、看起來好像較有目的。例如:會有一些臉部的表情及往後撥他的頭髮、持續地看著某個東西、碰觸東西或別人、跺腳、或寫字的tic(如反覆寫著同個字、寫字中一再放下筆中斷再來、劃髒話)模仿別人的動作(echopraxia)、猥褻不雅的的動作(obsence gesture)、會合併搖頭晃腦和聳動身體可能會同時出現、可能會有一些自然流露出強迫性(compulsive)儀式的行為。
(3)簡單聲語型tic(simple vocal tic)
快速、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吵雜音。例如:清喉嚨、咳嗽、擤鼻涕、吐口水、發出尖叫聲、似犬吠聲、似豬的咕魯聲、吸吮聲、像是動物的聲音及數不清的其他聲音。
(4)複雜聲語型tic(complex vocal tic)
突然、較有意義的言辭,相當多樣化的,包括其音節、字眼、慣用語等,就像是隨時會突然改變其說話的速度、節奏。例如:回音現象(echo phrnomena;重複別人的話)、穢語症(copolalia;猥褻、不恰當和具有攻擊性的字眼或表達方式)
妥瑞症的治療通常是選擇藥物療法,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嗜睡、煩躁不安及害怕上學(school phobia),可能會影響在學校的成績及行為。另外行為療法的技巧也可修正或排除tics,如自我監督、放鬆訓練、防止因疲倦引起症狀的加劇。妥瑞症兒童可能會有來自被同儕拒絕的經驗,會有社交隔離及自尊的喪失,所以心理療法也是普遍需要的。根據估計約有30-40﹪的妥瑞兒,當他們成長到青年期時 「tic」會自動消失,另有30﹪的患者「tic」會逐漸減少,剩餘30﹪的患者症狀會一直持續到成人,然而不會比孩童期更糟,且多數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愈來愈懂得掩飾或修飾自己的症狀。求醫、與朋友交談、快樂的讀書等會減輕此症狀;但情緒創傷、焦慮事件等可能會加重此症狀。若無治療,妥瑞症會慢性化,終其一生存在,一些舊的症狀會被一些新的症狀所取代。一個妥瑞症的孩子若有良好的同儕關係,且有正向的自我評價,並不一定需要長期治療。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是根據奧地利兒科醫師漢斯•亞斯伯格命名。1944年,他記錄亞斯伯格症候群是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的人、在同儕間表露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等情形。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互動障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

許多研究者支持亞斯伯格症的遺傳論點,認為罹患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原因可能和神經傳導有關。亞斯伯格症候群也與性別有相連關係,整體約有75%為男性。亞斯伯格症的診治辦法主要以改善症狀和機能為基礎,多採行為治療,針對特定障礙,進行溝通技巧、強迫性或重複性行為以及肢體不靈活的處治。多數個案會隨療程而有所進步,然而,溝通、社會適應與獨立生活等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甚至直到成年。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兒童具有社交困難(Social deficit)、溝通困難(communication deficit),和固執或狹窄興趣(rigidity or restricted interest)三種徵狀。換言之,亞斯伯格症會發生以下幾個現象:

1. 對常規無法理解或僵化規則。
2. 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感到不安,甚至出現不穩定的情緒。
3. 患者的情緒成熟度只有年齡2/3左右。
4. 執著一種或多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行為。
5. 在分辨真實與虛擬世界上有困難。
6. 在興趣方面,患者一般會對一種或多種興趣的異常強烈模式。
7. 無法正確理解他人的情緒。
8. 和人眼神交會有困難。
9. 被認為充滿傲慢而進行反抗、感到挫折而走開。

對於教室內的亞斯伯格症候群學生,教育心理學家通常都會建議讓學生在升級或轉換教室時,讓教師盡可能安排相熟的同學一起坐;而在教師編排方面,亦盡可能不要時常作變動。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何謂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神經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ADHD的主要病徵是:(1)注意力渙散(inattentive)或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2)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和(3)自制力弱(impulsive)。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

過動症的主要症狀,活動過度不是唯一,還包括注意力集中困難,情緒不穩,缺乏克制能力,衝動任性,以及學習困難。對於患有過動症的兒童來講,他會因為不專心、過動、衝動且無法在時間內完成作業而不受老師、同學喜歡而感到挫折。據研究顯示,過動症的症狀不會長大自然就好了,其影響的層面不僅是兒童本身,也會影響其同儕、家庭甚至整個社會。其實,並非所有調皮的孩子都是過動兒,在臨床實務中也診斷過不少過動兒,其中有許多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有一些自己本身有暴力或偏差行為,如偷竊、毆打家人。

ADHD的病因可能來自基因遺傳因素、社會教育因素或化學環境因素所造成。研究顯示ADHD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影響,ADHD的病童通常都至少有一位近親亦有ADHD;患有ADHD的男童長大成為父親後,不少於三分一人的子女亦是ADHD患者。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障礙,一般兒童的發生率為5‐10%,而其中又有60%合併對立性反抗疾患;15%合併品性疾患;25%合併情感性疾患;28%合併焦慮疾患。有65%症狀將會持續到成年之後,估計成人的發生率大約3%‐5%。性別與合併疾患之間的差異則男與女的比例為3:1。外在行為障礙的男生比較多(對立性反抗疾患&品性疾患)。情感性疾患及焦慮疾患則男女生差不多。男童約25%合併學習障礙,女童有10%合併學習障礙。ADHD也可能是環境因素造成,社會及文化環境是目前已知,對神經發展及行為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之一,會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包括:家庭暴力、慢性壓力、過於混亂失序的環境、與過度嚴格的生活規範。ADHD還可能是化學環境因素造成,包括重金屬物質、多氯聯苯、農藥、有機溶劑、尼古丁等。

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兩者相輔相成。至於過動症的治療藥物,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其機轉可能是刺激大腦篩選,將腦中多餘的多巴胺排出,提升專注力。目前台灣地區常用的短效型藥物為利他能(Ritalin),長效型藥物是專思達(Concerta),兩者各有其適用對象。使用此類藥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但也可能有很大的副作用,如:頭痛、胃痛、喪失食慾、失眠等,6歲以下的兒童不宜服用。非神經興奮劑思銳Atomoxetine (Strattera)是一種norepinephrine回收抑制劑,但可能導致嗜睡及腸胃不適等副作用。褪黑激素(MELATONIN)對ADHD孩童的健康、行為障礙及社交互動有幫助,可以改善ADHD孩童的睡眠時間,但副作用可能會導致白天缺乏警覺、倦怠,並且可能使癲癇發作的次數增加;過度使用可能會抑制性腺激素,從而抑制青春期。

注意力缺失疾患的行為治療包括親子教養及行為訓練。父母親的情感在孩子心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大多數的孩子都希望獲得成功也希望滿足父母的期望。建議的親子教養如(1)提供具彈性的規則,(2)訂出原則,(3)在原則中訂出細則,(4)提供示範,(5)多發性溝通‐提供視覺和聽覺溝通,(6)即使沒有達到成果也應該對孩子的努力提供獎勵,(7)即使認為是孩子理所當然應該要做的,也應該時常給予鼓勵,(8)依據一般年輕人的行為準則給予回應,不要依照孩子的自我價值給予回應,(9)一致性態度,(10)學著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11)盡可能保持情緒中立,(12)保持耐心,行為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兒童是擅於模仿學習的,父母應該注重身教,而不僅是口頭說教。父母應該創造充滿希望與愛的環境,使兒童可以得到支持與必要的指導。

對大多數的過動症患者,若再輔以適切的教育絕對能得到改善,也絕對具有社會生產力。切莫等到過動兒輟學了、併發憂鬱、伴隨偏差行為或更多的情緒問題,才來表達遺憾。至於過動症與青少年犯罪,學者孟德生報告未治療的過動兒在2~5年後約有半數常鬥毆,15%酗酒,15%有縱火行為。上述情況的青少年犯罪均非疾病行為,而是在神經系統功能缺陷的基礎上,由於社會文化因素導致的犯罪行為。社會若斷然將過動兒與殺人行為(如那位少年刺死祖母)連結,這對過動兒是不公平的。

此外,營養補充及運動也是建議的輔助療法。有關營養補充的線索,2003年Harding KL, Judah RD & Gant CE提供了八個罹患ADHD、發展障礙或罹患其他心理疾病孩童需要補充營養品的指標:(1)避免過敏或敏感的食物及其添加劑,(2)避免生活在重金屬與其他毒性環境,(3)採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4)避免電解質不平衡,(5)補充必需脂肪酸或磷脂,(6)避免缺乏胺基酸,(7)可能合併甲狀腺疾患,(8)補充維生素B群和植物性營養素。營養補充的目的是為了治療障礙、增進健康,但最重要的是,應該根據個別的需求提供,避免刺激或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有些植物性藥草也可以改善ADHD的症狀,如攝取大量的精緻化碳水化合物會導致血清素增加,引起嗜睡,也可能引發低血糖反應使身體釋放出兒茶酚胺,導致坐立不安及焦慮反應。

運動是改善ADHD症狀最天然、最健康的方法。規律的運動可以使身心放鬆、改善情緒、增進身心協調。放鬆訓練對ADHD學童的行為問題可以產生正向的影響,增加孩童內在重心的控制、提高學習成效與增加外在行為的控制。配合呼吸進行的太極與瑜珈特別適合孩童學習,這些運動可以協助孩童尋求內在資源而非著重外在干擾。Field及他的工作團隊也發現按摩對ADHD族群的人有好處。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智力測驗

以目前國內的智力測驗而言,中文版的魏氏智力測驗多用於臨床用途,主要原因是個別化施測的智力測驗,無論在施測、計分或解釋上都屬高難度的工作。此類測驗由於受限於專業人員的不足及施測的成本效益,一般較不適用於學校等團體施測。通常學校團體若有鑑別智力的需要,會以類似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的非語文智力測驗做為學校團體初步篩選心智障礙的學童之用。換言之,非語文智力測驗大多作為團體施測用,測驗時間以不超過一節課為宜。理論上,非文字/非語文智力測驗在國外是針對不同文化或不同語言背景的受試者而設計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免語言不同的干擾而影響其測驗結果,因此期望藉由此種測驗公平地測量他們的智力程度。但國外學者也曾對非文字/非語文智力測驗是否真能測量人類的智力感到質疑,因為他們認為當一個人的語文能力被抽離時,所剩部分即使是推理能力,也不足以代表一個人的完整智力。因此非文字/非語文能力測驗一般不稱做”智力”測驗,通常測驗結果也不作IQ的轉換。魏氏編製智力測驗時,也認為語言是人類智力最重要的一環,它可以幫助人們學習、表達及維持人際關係,當人類的語言被剝奪時,智力就不再完整。


非語文智力測驗可能會比較強調推理方面的能力。推理能力與語文能力事實上是不同的兩種潛能。推理和語文能力在人類智力所扮演的角色似乎是平行且同等重要。國內教育可能比較重視推理分析或數理能力的訓練,這由國內目前已編製及使用的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就可看出端倪。無論是非文字普通能力測驗(路君約、陳榮華,民78)、推理思考測驗(翁儷禎,民86)、多因素性向測驗(路君約、盧欽銘、歐滄和,民83),或修訂的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吳武典,民85)、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俞筱鈞、黃志成,民79)、區分性向測驗(路君約、簡茂發、陳榮華,民88),都偏重推理能力的評量。所謂測驗領導教學,教學領導學習。由此我們可以假設在國內數理能力愈好的學生,成績可能會比較優秀,智商也因此會比較高。


推理能力雖然經常以線條或圖形的方式測量,然事實上圖形試題可測量許多其他的智能。例如藏圖測驗(Embedded Figures Test)、空間關係測驗及創造力測驗等就是以圖形方式測量人格特質、認知模式、抽象思考、空間關係或創造能力等不同屬性。簡易智力測驗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發展一份與現有非語文智力測驗不同型態的多元化圖形思考智力測驗,期能評量受試者不同方面的認知架構,進而帶來更廣泛的測驗解釋及用途。語文類型的測驗由於受限於各年齡層語文程度的不同,比較不適用於跨族群的受試者。反觀圖形類型的測驗比較沒有語文能力的限制,從小學至大學生皆可適用。簡易智力測驗以四大訴求為主:(1)題目多元化,(2)非語文方式呈現,(3)施測時間短,(4)可評量智能程度。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創造力

近幾年教育學者開始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且試圖從改變教學方式及教材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目前九年一貫教育開始對教學理念及學生學習態度賦予新的意義。新教材鼓勵教師用新教法將理論與應用結合,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一般會和創造能力作聯想,因為高度的問題解決能力不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還須具備多樣思考的創造能力。創造力是近幾年教育學者針對國內填鴨式教育特別提倡要加強重視的能力。所謂創造可以是產品的開發,也可以是理論的創新;可以是擴散性思考能力,也可以是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本身正如智力一樣,很難界定清楚,因此就更難測量得精準。不過當教育學者開始以培養創造力為教育方針時,我們勢必先得發展一套能有效測量創意問題解決能力的評量方式,否則就無法有效測量學生創造力的改變成效。

創造力在心理測量方面,大多被定義為思考的擴散性(divergent thinking)。目前國內外普遍使用的「托浪斯(Torrance)創造思考測驗」及「威廉斯(William)創造力測驗」都是以測量擴散性思考為重點。擴散性思考的理論是源自於十九世紀Guilford等人提出。Guilford當時也主導智力結構模式理論(structure-of-intelligence model),同時Guilford研究團隊也不斷專注在批判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功能的探索。Guilford認為像魏氏智力測驗(Wechsler,1939,1958,1981)及史比智力測驗(Terman,1916;Terman & Merrill,1960,1973)都將智力分成語文及操作兩大能力,而且評量的方式也都比較強調思考的聚斂性,因此他們提出了有別於傳統智力理論的智力結構模式理論。Guilford覺得人們的思考方式除了聚斂性還有擴散性之別。聚斂性思考能力可能和IQ及學業成就關係較為密切,而擴散性思考則可能與藝術和創造力相關較密切。

Guilford認為的擴散性思考能力可能表現在語文或圖形等不同方面。這也是後來Torrance(1962)發展創造力測驗時將創造力分為語文創造思考及圖形創造思考兩種題本的主要原因。理論上擴散性思考能力包含了思考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及精細度等,因此Torrance為落實這個理論,將其發展的創造力測驗針對這四種功能分別具體量化計分。而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也針對圖形方面的擴散性思考能力分思考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及開放性的測量,此外威廉斯還嘗試用自陳量表的方式測量創造力傾向。

以擴散性思考為出發點的創造力測驗沿用至今,一直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具體量化的效標來印證其理論精神。換言之,若「托浪斯創造思考測驗」得分高的人,在結果解釋上很難做具體的推論或預測。其次另一個問題是其測驗開放性計分的困擾。換言之,未經過訓練的計分者或施測者可能會因計分過於繁瑣或拙於專業而放棄使用這類型的創造力測驗。不過理論上,擴散性思考就是注重其擴散性及開放性的能力,期望以客觀題型方式來測量這樣的能力幾乎很難達到目的。目前已有的創造力測驗可能因為上述的問題而導致使用率或應用性降低,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這對於落實提升學生創造力的教育方針而言,無非是一大挫折,因為若無優質的評量工具,就無法呈現教材教法改變後的具體成效。

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思考,創造力除了定義為擴散性思考能力外,還可能且最符合學習及教學理念的闡釋,無非是問題解決能力了。問題解決能力或許可以同時將擴散及聚歛性思考落實在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此相較於擴散性思考,問題解決能力可能與認知能力關係較為密切。雖然當時提出擴散性思考創造力的Guilford曾認為創造力與智力應互為獨立。然而,創造力也可能是智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問題解決創造能力應該與智力有相當的關聯性。詹秀美(民80)就曾發現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力達顯著正相關。洪文東(民89)也曾提出批判思考力、推理思考力及創造思考力是問題解決能力必備的三種思考能力。

問題解決創造能力可被視為一種思考策略、思考能力或思考經驗。Clement(1978)曾利用類比法進行有創意的問題解決;Polland(1996)提出以心像(mental imagery)的方式創意解題;Spiegel(1995)利用合作學習解決科學問題;Adolf(1982)以科學方法解決教室內外的實際生活問題;及Kuehn(1988)以發明來解決科學問題等等,都把問題解決能力視為思考策略的一種,而創造力即是以非一般既定的步驟來解決問題的方式(湯偉君、邱美虹,民88)。因此問題解決創造能力可歸納為兼具解決問題功能又涉及新奇創作的過程及產物。

國內在問題解決能力測驗相關評量的編製及發展上非常有限。目前僅有一份「問題解決測驗」,由詹秀美及吳武典(民80)參考Zachman,Jorgensen,Huisingh 及Barret(1984)之「Test of Problem Solving」(TOPS)修訂而成。「問題解決測驗」是一份針對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對象之紙筆測驗,共三十個題目,偏重測量問題解決能力而非創造力。該測驗包含解釋推論、猜測原因、逆向原因猜測、決定解決方法及預防問題等五個分測驗,測驗時間為50分鐘。基本上,「問題解決測驗」把問題解決能力視為一種思考經驗。這種思考經驗可能涉及準備期(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豁朗期(Illumination)及驗證期(Verification)四個階段(Wallas,1926)。Osborn(1953)也提出類似問題解決歷程的七個步驟包括取向(Orientation)、準備(Preparation)、分析(Analysis)、提出方案(Idea finding)、醞釀(Incubation)、綜合(Synthesis)及評鑑(Evaluation)。根據Guilford的看法,這種問題解決能力應與批判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有關,也與科學創造力有關。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是一份兼具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能力的測驗,其中包含語文及圖形兩大部分。本測驗強調之問題解決能力表示一種創造思考的認知能力,應與智力有密切關係。作者期望這份測驗具備下列特點:(1)以多元化的題型測量問題解決能力及創造能力,(2)以較單純的量化方式計分,(3)視問題解決創造能力為智力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朱錦鳳(2005)。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心理出版社。台北,台灣。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過去有不同診斷程序來評量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其中最常被使用是以行為取向的評量。行為評量表對ADHD評量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但是Seidman等人(1997)提到在精神醫學的臨床診斷上,常以個案本身或家長與教師的自陳報告(self-reports)進行評量,如此很容易造成評量者本身的偏見,甚或造成月暈效應(halo effect),以及其他干擾因素的存在,忽略ADHD在神經心理功能(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的表現。由於ADHD可能伴隨著不同的障礙,例如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對立性違抗行為(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違抗行為(conduct disorder)等,所以是一群相當異質的群體,因此就有學者提倡多專業團隊與多資料來源(Goldstein & Goldstein, 1990)的診斷。所以對ADHD的評量以多資料來源就顯得特別重要,除行為評量以外,可納入觀察、訪談、心理測驗等方法,而WISC就是一項被使用在ADHD評量的心理測驗工具。但WISC是一份耗時耗力、個別施測的智力測驗,很難應用於學校團體的篩選作業。
從ADHD的認知表現來看,學者研究發現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認知缺陷(cognitive deficits),會特別影響其注意力與執行功能(Barkley, Grodzinsky, & Dupaul, 1992; Sykes & Douglas, 1973; Sykes, Douglas, Weiss, & Mind, 1971)、學習歷程的自動化(Ackerman, Anhalt, Dykman, & Holcomb, 1986)、短期視覺記憶處理(Lufi & Cohen, 1985; Mealer, Morgan, & Luscomb, 1996)、抑制能力與反應(Schachar & Tannock, 1995)。所以ADHD在認知歷程確實有其缺陷存在,那麼對其認知歷程要如何評量呢?我們可考慮使用心理教育測驗來進行,除WISC外,專注力測驗是最常用來評量ADHD的認知表現。
有些學者依據學生在WISC分量表的表現,歸納出特定的組型來進行特殊學生的區辨,例如ACID(由Arithematic、Coding、Information、Digit Span等四個分測驗組成)、SCAD(由Symbol Search、Coding、Arithematic、Digit Span等四個分測驗組成)等組型分析。Woodin(1998)研究發現SCAD的確對ADHD在注意力、執行功能與工作記憶具有很好的測量指標,特別是針對行為抑制功能產生的缺損方面。
Schwean 等人(1998)發現ADHD的作業量表智商是高於語文量表智商的。Glutting, Robins, and Lancey (1997)也發現從WISC-III的測驗過程可以有效區辨ADHD與正常學生,並指出可以提供個案之不專注、逃避與不合作等行為特質。蔡明富(2000)研究則發現高智商ADHD個案的最低分測驗分數均表現在記憶廣度、符號尋找。蔡明富並指出所有的分測驗中是以記憶廣度表現最差,而質的行為觀察亦可提供ADHD的行為特質訊息。
根據文獻指出,為增加注意資源的有效應用,人類通常只對重要、有意義的訊息加以注意,將較常見、較熟悉的事物自動化處理以減輕注意資源之負荷,並將待處理的訊息加以組織,使其訊息單位減少。宋淑慧(1992)提出注意力容量理論利用因素分析將注意力分為選擇性注意力、轉移性注意力、自動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五個因素。
  王乙婷(2004)指出注意力異常或缺乏,是導致小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由於一般兒童之注意力高低及在認知工作上的專注能力,會隨年齡增加而增長,且學齡前兒童的持續性注意能力,可作為日後學習成就優劣的指標之一。李啟澤、李孟智(1997)認為ADHD兒童伴隨行為異常者,只限於容易分心、持續性注意力差或比容易衝動。在比較ADHD兒童和非ADHD 兒童的文獻中,Lewis、Loveland、Pearson 和 Yaffee(1996)指出平均智力水準的ADHD兒童在持續性注意力方面,以及在視覺和聽覺的選擇性注意力方面都有顯著的缺陷。另外,許多學者也發現ADHD兒童和一般同儕相較,在持續性注意力方面無法和其他同儕一樣持久(Aman & Turbott, 1986;Barkley, DuPaul, & McMurray, 1990)。
  Bootzin(1980)生物理論表示,ADHD的兒童可能還伴隨著情緒障礙的問題。情緒障礙的原因為生理構造與功能發生問題的結果,行為異常者生理上有某些病理因素存在,例如:基因遺傳、腦傷、神經功能失常、生物化學異常等。Kauffman(1977, 1997)提出四種與情緒障礙有關的行為類型,第一類為過動、分心與衝動行為,第二類為攻擊行為(他人與自我),第三類是退縮、不成熟與不適當行為,最後則是道德發展不足行為。
近年來許多學童專注力及情緒問題之社會案件頻傳,然而兒童情緒及專注力
不足之問題若無妥善注意並加以改善,將有可能在日後釀成更嚴重之社會問題,有鑑於此,便引發我們開始關心ADHD的問題。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人格決定你未來的成就(下)

近年來由於工業界與組織心理學家的關注,工作滿意度與工作價值觀之氣質(disposition)開始受到重視。以下我們先從幾個人格理論來探討。


Big Five五大人格理論

五大人格因素量表大致可分為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友善性以及嚴謹性等五個向度。NEO PI-R是將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加以操作化的測量工具。人格的五因素模型的發展是採用字典、語句的傳統方式;蒐集一連串描述人格特質的形容詞,再對所有的形容詞的評定結果加以因素分析的結果,被認為是人格特質的基本向度,每一向度之下還細分為幾個切面(facet),向度下的各個切面分數的總合即為各向度量表的分數,較極端的分數亦未有較高可能性明顯表現出此特質,這五個向度稱為"五大"( Big Five)或叫作五因素模式(The Five Factor Model, FFM):

開放(Openness to experience)」:開放性的特質包含了:活躍的想像利、對藝術敏感、注意內在感覺、喜好多樣化、求知慾高、獨立判斷是非。針對以上的特質,NEO PI-R是越來研究此特質最為廣泛應用的測量工具。

嚴謹(Conscientiousness)」:在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會學習到如何自我控制,例如:處理自己的慾望、計劃、組織、執行工作等等,在這個傾向上的個別差異就是謹慎性的基礎。Digman和TakemmotoChock將這個向度稱為「完成的意志」,從好的方面來說,高謹慎性和學術以及職業成就有關;從負面來看,高謹慎性可能會造成吹毛求疵,潔癖、或是工作狂的舉動等等。

外向(Extraversion)」:外向性指的是喜歡交際的,擁有此種特質的人,較喜歡人群、大團體和聚會,也比較有自信、健談、喜愛刺激、愉悅、樂觀、活躍和有精力。此向度和冒險性的職業有相關。

和善(Agreeableness)」:友善性和人際傾向有關。友善的人基本上是利他主義者,同情別人且熱心助人。雖然友善的人較含敵意的人受歡迎,但是友善性高不一定比含敵意的人來的好,這是要視情境而定。以社會觀點來說,在此向度上得分若落在某一端,並不一定較佳,而以個人心理健康面來看,也是相同的狀況。Horney提到遠離人群(moving Against people)和接近人群(moving toward people)這兩種神經質傾向。低友善性與自戀、反社會、妄想症人格異常有關,而高友善性與依賴性人格異常有關。

神經質(Neuroticism)」:此向度的核心主要是看個體經驗到的負向情感的傾向,例如:害怕、傷心、困擾、罪惡感、生氣等等。神經質不只包含了對心理苦楚的敏感性,也有可能是因為分裂的情緒干擾了適應的情況。

「五大人格特質」是工商心理學研究發現的最高級組織層次的五個人格特質。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彼此間具有相當關係。五大人格特質構成了現今發現的大多數人格特質。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確有所關係的,其中嚴謹自律性、外向支配性、親和友善性分別對工作滿意具有預測力。五大人格特質對於內在滿意度的影響則高於外在滿意度;此外,研究者亦提出實徵數據佐證,五大人格特質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價值觀,而且工作價值觀也會影響工作滿意度且關係密切,與西方或是東方之研究都相當一致。

Gardner 八大智能人格理論

Gardner提出每一個人都擁有包含語文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内省智能等八種智能。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八種智能代表著八種表徵。Gardner認為給予每個人適當的鼓勵、教導、環境和機會,就能將每個人與生具備的特殊潛能發揮至學習及職涯的成效。但是,我們也可能因來自社會、文化、學校、家庭或本身經驗的影響,而阻礙了某些智能的發展。Gardner建議面對人力資源挑戰時,應考慮每個人天賦的獨特性,善用每個人擁有的「優勢智能」。



Gardner(1993)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包含八種特質的智力: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感智能、人際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及內省智能,又稱作八大智能多元智力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似乎與天生的特質及傾向關係較為密切,這些智能的表現和傳統IQ有所不同,與學業成就或認知能力關係也不大,但與未來的專業與成就表現可能較為密切。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論較少實證研究支持,目前仍持續研究中。

Gardner提出的的八種智能,其名稱及定義如下:

1. 語文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口頭或書面之文字語言的能力,對文字運用、文章結構、文意理解及語言表達敏銳度高,擅長處理文字或語言之邏輯性或技術性的工作,如說服、辯論、談判、演說、書寫等。

2. 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推理思考和數字處理的能力,對抽象邏輯分析或數字敏銳度高,擅長從事邏輯推理、抽象思考、數字分析的工作,如研究、數學、物理、精算、統計等相關工作。

3. 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將知覺到的立體空間圖像表現出來的能力,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方向等敏銳度高,擅長運用視知覺空間及方位將腦中的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心像化,適合從事如建築、都市計畫、空間規劃、交通、測量等相關工作。

4. 肢體─動感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身體表達出想法和感覺,對於全身或某一部位的平衡感、敏捷、力量、彈性、協調等敏銳度高,擅長運用體能活動、肢體表達、律動表現、雙手靈巧來創造或改造事物的能力,適合從事如運動、舞蹈、工匠、修車等體能及操作性的工作。

5. 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音樂察覺、分辨、改變、表達和創作的能力,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銳度高,擅長表現聽覺的美感及想像力,適合從事如歌唱、演奏、樂器、鑑賞、創作、藝術等工作。

6.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人際的情緒、意向、動機及資源的能力,對察覺他人的情緒、捕捉他人的行為動機、建立人際關係、善用人力資源、調節人際衝突的敏銳度高,擅長辨別不同人際關係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作出適當回應的能力,適合從事政治、心理、社工、宗教、公關、行銷、調解、說服、領導等工作。

7. 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能有效運用自我省察、審慎、細心、規畫的能力,對自律、自知、自尊敏銳度高,擅長意識自己的內在情緒、動機、喜好和欲求,適合從事諮商、輔導、行政事務、核對等工作。

8. 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對自然生態環境、氣節的改變、動植物的特性敏銳度高,擅長辨識及分類自然生態的變化,喜愛生物環境、環保意識強、野外求生能力高,適合從事生物、保育、園藝、海洋、地質、動植物管理、獸醫等工作。

榮格的人格理論

榮格(Jung)的人格理論將人類的社會性納入,是針對佛洛伊德理論中五種理念的批評與修正,榮格在他的分析理論中提出五大論點。

1. 自我的功能

榮格所指的自我不是從原始性本我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只發生作用。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性、和統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形成的。自我雖然也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而是調和的。一個自我發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2. 自我潛意識

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其與佛洛伊德理論中所指相同,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

3. 集體潛意識

自我發展的另一本源,稱之集體潛意識。其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來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

4. 人格內動力

榮格將人格結構視為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諸如:意識與潛意識相對、昇華與壓抑相對、理性與非理性相對、個性內向與個性外向相對。既有相對,自然就會產生緊張、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榮格人格結構的內動力觀念。人格結構之相對內動力係來自慾力促動的結果,經常會使個體人格結構中有失衡。在兩極相對的很多人格傾向中,榮格特別重視內向與外向兩極相對的性格傾向。

5. 人格的發展

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兩極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趨於調和,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個體發展由內在的兩極相對達到兩種融合的地步,即表示其人格發展已臻於成熟。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30歲以後的成年期。

人格決定你未來的成就

人格特質使一個人在生活中對人、對事、對自己、對外在環境表現出個別一致性的因應方式。每個人在其成長歷程中,可能受到生理、遺傳、家庭教養、文化規範、學習經驗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影響,而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現出特定的氣質,於是,這個獨特的人格氣質,決定了一生的成就。某些人格特質之間具有相當的關連性,例如「活潑」、「開朗」、「熱情」的人通常也會較為「積極主動」,顯得較為「愛現」,因此也常具備較佳的「溝通能力」。另一方面,「文靜」、「細心」的人常會較為「謹愼」而「內斂」,因此也較重視「秩序」,讓人覺得「可靠」。雖然人格特質的分析,讓「什麼樣的人會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變得有跡可尋,就像是「物以類聚」。但是,作為生活經驗之一環的「工作」,仍會持續不斷地對人格特質的形塑與修正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使得人格特質也逐漸發生轉變。瞭解你的人格特質,自我實現,開拓你的生涯發展,以及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未來。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人格決定你未來的成就(上)

前言

人格是每個人獨特且一致的行為表現,人格特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它讓我們與眾不同,更讓我們每個個體皆是獨特的,具有特殊性,不管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都保有一種特殊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持久的先天特質。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外在環境互動可以決定個人的思考、慾望、情緒和行為等,從而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就。人之性格與行為到底是與生俱來的先天因素(nature)亦或環境教育等後天因素(nurture)所決定呢?這是心理學家極感興趣的議題。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按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我,這整體我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主要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等。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會尋求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而言,支配本我的是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例如嬰兒飢渴時會大哭,人類遇到危險時會攻擊等。

自我(ego)

  自我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獲得滿足,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期望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道德、習禮和社會期許。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

佛洛伊德提出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佛洛伊德認為在六歲以前的個體,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的部位而獲得滿足。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口腔期是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動而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

肛門期是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性器期是原始慾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又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潛伏期(latent stage,7歲至青春期)

潛伏期是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慾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兩性期的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Murray需求人格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默瑞(H.A.Murray)在哈佛大學工作期間,組織了28位專家對50名正常人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調查和研究,試圖對需求作出客觀的測量,並提出了20種需求理論。默瑞認為個體需求的產生有內在與外在因素。需求存在時即對個體構成一種壓力,因壓力而促使個體在環境中尋求滿足而表現出行為。例如,個人在貧困時產生的經濟安全需求,將使人在心理上出現要求滿足需求的壓力,為了減緩壓力,即促使他表現出某種行為(如努力工作、求人資助或詐騙偷竊)。默瑞將因某種需求產生壓力之後又引起行為的過程,稱為主題(thema)。主題可視為複雜行為的單元,個體的人格即由無數主題構成。惟其如此,默瑞的人格理論被稱為需求壓力論(need - press theory)。

自貶(Abasement)需求

自貶需求是指消極地順從外來的力量;接受損傷、責備、批評、懲罰;承認自己低下、有錯誤、幹了壞事或失敗的需求。

成就(Achievement)需求

成就需求是指完成一些困難任務;盡可能迅速而獨立地控制、操縱或組織人、物體或思想;超越別人,突出自己的需求。

親和(Affiliation)需求

親和需求是指接近別人並愉快地和他們合作;堅持忠於朋友的需求。

攻擊(Aggression)需求

攻擊需求是指有利地征服對手;受到傷害就報復、嘲笑或傷害別人的需求。

自主(Autonomy)需求

自主需求是指不受約束或強制;要求獨立,按照衝動自由地行事的需求。

毅力(Endurance)需求

毅力需求是指重新奮鬥,以求反敗為勝;克服弱點,壓制恐懼;用行動恢復名譽;尋找障礙和困難來克服的需求。

防衛(Defendence)需求

防衛需求是指保衛自己免受攻擊、批評、責備;掩蓋自己的錯誤行為、失敗或屈辱,或為此進行辯護的需求。

社會肯定(Social Recognition)需求

需求是指欽佩並擁護上級;吹捧、尊敬或頌揚別人;適應風俗習慣的需求。

支配(Dominance)需求

支配需求是指控制周圍的人,用建議、說服、命令或約束來影響或指導別人行動的需求。

表現(Exhibition)需求

表現需求是指使別人激動、驚奇、著迷、歡樂、震驚、感興趣,希望別人注意自己的需求。

逃避傷害(Harm Avoidance)

逃避傷害需求是指避免痛苦、肉體上的傷害、疾病、死亡的需求。

衝動 (Impulsivity) 需求

逃避羞辱需求是指離開尷尬的處境以避免羞辱,或避開可能貶低自己的情況;因為害怕失敗不做出行動的需求。

慈愛(Nurturance)需求

慈愛需求是指同情並照顧無依無靠的人,用各種方式幫助有困難的人,使其擺脫困境的需求。

秩序(Order)需求

秩序需求是指把東西擺放整齊,做到清潔、有組織、平穩、利落、整齊和精確的需求。

安逸(Play)需求

安逸需求是指喜歡笑,喜歡開玩笑;為了開心而尋求愉快的事情;尋求愉快的事情以緩和緊張的需求。

抵制需求

抵制需求是指對卑下的人排斥、拋棄、加以驅逐或漠不關心的需求。

感覺(Sentience)需求

感覺需求是指尋求並感受感官方面快樂的需求。

異性(Heterosexuality)需求

異性需求是指建立並促進性愛關係的需求。

求助(Succorance)需求

求援需求是指得到別人的培養、支援、供養、 圍繞、保護、喜愛、規勸、指導、縱容、原諒、安慰、支持的需求。

理解(Understanding)需求

理解需求是指提出或回答一般問題;對理論感興趣;思索、形成條理、分析和概括的需求。


默瑞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於以下兩方面:

1. 人格需求壓力論 默瑞的人格理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童年期的重要性以及人格結構的三維度(本我、自我、超我)的觀念,但同時受弗洛伊德之後其他學者的影響而重視人格的社會因素。換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建立於個體人格發展與人格結構基礎上,默瑞的人格理論則是將人格的概念從個體本身擴大至與環境與社會的關係。

2. 人格結構層度的第四個方面-自我理想。自我理想指的是個人的希望,即個人對某一未來時刻的自我所有的想法。它與超我有密切關係。換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總離不開潛意識理念,默瑞的人格理論則是兼採了行為、完形及認知等理念。他反對採片面行為的方式來解釋人格,他認為人格是無數的內在與外在因素綜合而形成的整體。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專注力不足

何謂專注力不足
超過9成的上班族曾遇過專注力不足的狀況,還有超過8成曾因此工作出錯。常發生的狀況包括漏聽或忘記老闆交代事項、事情未能及時完成、上班打瞌睡、開會無法集中精神等等,所以常常需要藉助一些方法來補救,嚴重者就需要藉助於特殊訓練來克服專注力不足問題。但是學生的狀況呢(尤其是兒童)?談到專注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就要先談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這是一種在兒童發展階段常見的神經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WHO,1992)稱此症為“過度活躍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類編號為F90,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由於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增加,最近大家才發現這種病症同樣也在成年人身上出現,只是外顯行為不同。


目前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但過去曾經推測味精可能是一種誘因。但隨著醫學界發現成人亦患有這種病以後,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實只是多種神經失調的合稱。因此,要正確診斷這一病症,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

對ADHD比較確切的定義,記載於美國心理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徵是:

1. 注意力渙散(inattentive)或 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
2. 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
3. 衝動(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強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1. 注意力散渙主導型(mainly inattentive)
2. 活動量過多或衝動主導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3. 混合型(combination)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參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於這些最新研究都有藥廠在背後資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確認。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有效規劃工作及人際關係不良等症狀。

注意力不足的療育方法
有針對注意力不足問題療育、教育修正及注意力策略訓練等。

醫藥治療
一般來說,以藥物治療注意力不全過動症的效果相當顯著。使用此類藥品的小朋友,八成以上可以改善其注意力不集中、衝動與人際衝突的症狀。而且小朋友的社會性互動及人際關係也都會有改善。

如何篩選出「專注力不足」
專注力的種類主要包含選擇性注意力、分離性注意力、持續性注意力三種。選擇性注意力與智力、記憶及學業成就有關。通常ADHD的兒童持續性注意力和分離性注意力較差,也就是他們容易做事分心、閱讀跳字或工作持續性較差。運用「專注力測驗」等方法可以有效檢測出有無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不過仍然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學者才能有效進行檢測與解釋,以避免誤判。

注意力訓練
透過「注意力測驗」篩選出注意力不足者,應及早以專業、系列性的課程加強其觀察敏銳度、人際互動技巧、耐心、毅力、持續力等能力,可有效改善專注力不足的症狀,也可預防青少年階段轉為行為異常的可能性。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神奇的畫人測驗

一幅達文西畫的蒙娜麗莎畫像,是法國羅浮宮館藏的千古名畫藝術品,畫中蒙娜麗莎美麗迷人的微笑傾倒眾生。神秘的蒙娜麗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稱,畫中人物的眼神也相當獨特。無論你從正面哪個角度賞畫,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這使人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會隨著你的視角遊走,並投以迷人的微笑。然而這一幅畫像卻也是許多人極感興趣的話題,覺得這幅畫似乎隱藏了許多待破解的密碼,包括神秘微笑的背景有許多達文西生平軼聞和未被解開的秘密……。

心理學上的「畫人」解碼,並不需要像這樣的逼真,反而是隨意、隨興,信手拈來,畫作所投射的是這個人的真我。

繪畫代表人的想法和情感
人透過繪圖的過程,可以協助個案更瞭解他們自己,可以把他們有關現在的想法、感受表達出來,以促進自我瞭解。當兒童利用鉛筆、蠟筆、黏土…等藝術媒介進行創作時,他們就正在進行一種表露性、體驗性和遊戲性的活動,而且這樣的過程是充滿創意和象徵的。兒童在創作的過程是將他在環境中,以及和環境的互動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在畫面上,他可以透過藝術媒介安全的去探索他知覺中的環境變動(Geldard & Geldard,1997)。

畫人測驗的起源
繪畫密碼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問,西方國家很早就有人從事這項研究。1926年Goodenough發展的「畫人測驗」(Draw-A-Man Test)是第一個正式將繪畫技術發展成心理測驗,測量兒童的IQ。

Machover(1949)的「畫人測驗」(Draw-A-Person, DAP)則是第一個根據投射測驗理論,將畫人技術拓展成測量情緒障礙及適應不良的工具。她以臨床觀察和直覺判斷發展出許多假設。例如,她推測圖畫的大小和自尊有關;也推測圖畫在紙張上的位置可反映個案的情緒狀態及社會取向。Machover(1949)假設先畫出與自己性別相反的人物,表示可能是同性戀或性別認同混淆,但大部分的實證研究無法支持這種解釋。若根據Machover適應不良的計分指標,有些研究發現圖畫的怪異性(Cauthen, Sandman, Kilpatrick & Deabler, 1969)、身體扭曲(Carlson, Tucker, Harrow, Quinlan, 1971),或Koppitz的情緒指標(Norford & Barrakat, 1990; Rubin, Ragins, Schacter & Wimberly, 1979; Tharinger & Stark, 1990)都無法成功區辨不同的診斷族群。但也有些研究發現「畫人測驗」的整體分數和自我概念量表分數(Ottenbacher, 1981)、改編過的Halstead-Reitan器質性量表(McLachlan & Head, 1974),以及曾遭受性虐待的指標(Van Hutton, 1994; Waldman, Silber, Holmstrom & Karp, 1994)有相關。

自從1949年Machover將「畫人測驗」融入投射技術使用後,許多臨床工作者就開始將「畫人測驗」作多樣性的探索。Oas (1984)將「畫人測驗」用在評估衝動的特質,以及1974年McLachlan和Head將「畫人測驗」用在評鑑腦傷的實證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本書將「畫人測驗」應用在一般人的情緒、性格、認知潛能及職業性向的評估,相信更能對學校輔導、企業甄選及生涯規劃有所貢獻。


然而,Kahill (1984)一篇回顧畫人測驗的研究提出,雖然大部分來自特定的圖畫層面(眼睛、耳朵、線條輕重……等)的假設很少獲得支持,但對整體繪畫的解釋或整體品質的評分,與個案的適應程度的確有關(Maloney & Glasser, 1982; Shaffer, Duszynski & Thomas, 1984)。


畫人測驗的功能
畫人測驗當作投射技術使用,可將其應用在一般人的情緒及性格方面的評估及解釋。畫人測驗的整體解釋及配合細部的判斷,無論對臨床、諮商工作者與案主建立關係、快速切入個案的問題核心,或教育、輔導人員協助團體初步篩選個案,乃至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員工甄選、訓練,都能有效發揮其驚人的功能。

當畫人測驗應用在國小學童時,可幫助家長及學校瞭解孩子的社會成熟度、認知發展潛能、人際技巧及情緒問題。當畫人測驗應用在大學生時,可有效偵測其情緒困擾及適應不良的狀況。畫人測驗應用在學校準畢業生時,可幫助學生瞭解最適合自己個性的職業類型。當應用在工商企業人員甄選時,則能在很短的時間對應徵者作全面且多元化的透視。或當應用在心理諮商、臨床的個案時,能快速準確地切入問題核心,更能以此為工具與個案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此外,畫人也可透露孩童的情緒障礙及人際互動技巧,若能與家長同時施測,還可提供教養策略的建議。

當畫人測驗應用在工商企業時更能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隨著科技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來臨時,針對應徵者適合的職位及其人格特質及情緒狀態更是企業機構關心的一環。一般公司以人格測驗甄試時,可能會因為應徵者作假或刻意符合社會期許而導致測驗結果不準確,因此企業族仍無法快速且有效地掌握應徵者的真正特質及潛能。而畫人測驗則可有效降低應徵者作假的情況,並能有效評估受試者的人際技巧、情緒狀態及適配的職業類型。

有些臨床工作者喜歡藉畫人測驗的結果解釋和個案互動來作治療,此時個案和治療師可以共同討論,以了解繪畫對個案的意義。在這種較具互動性的治療取向中,繪畫本身是一個可用來了解個案內在經驗的工具,因而可建立投契關係,或甚至可達到治療性的目的,如解決問題、揭露潛意識,或催化宣洩等功能。

超好用的畫人測驗識人術
雖然過去畫人測驗的研究結果不一,但投射性畫人測驗仍持續受到歡迎。主要理由是畫人測驗可以隨時隨地迅速施測,不僅可應用於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的受試者,或較退縮、逃避、防衛的個案,甚至還可應用在容易作假或過份符合社會期許的員工甄試。



畫人測驗是一個方便且有趣的評量工具,投射性畫人測驗更是一個非常精緻且敏銳的衡鑑工具(Hammer, 1968)。

總之,畫人測驗是一個方便施測且可發揮多功能的投射技術。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將畫人測驗當作投射技術使用,針對各個年齡層的一般人或個案,以重點部位計分並配合整體指標性解釋,來評估人們的社會成熟度、認知發展、人際互動技巧、人格特質、環境適應、情緒困擾等多方面的整體評量。(左側四幅圖中經解析為愛表現的人、適應不良的人、有藝術天分的人、要求完美的人)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認識心理學家

何謂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是以科學的觀點跨越多面向的論點從事有關於人們如何思考、感覺及行為等方面的研究,運用其知識教導並幫助人們瞭解、闡釋,從而改變他們的認知及行為。他們的工作領域可以涉及個人、團體、家庭並及於政府(包括軍方)或工商企業等大型的組織。心理學家可分為計量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社會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工商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諮商心理學家等。目前國內僅提供臨床及諮商方面的證照。他們心理學系畢業後,再完成碩士或博士學位並完成一年實習(本科)的培訓,即可參加臨床心理師或心理諮商師的證照考試。他們擅長診斷、治療和預防影響到個人和家庭廣泛範圍的心理和一般健康問題。 以下列出心理學家所專注的研究及工作項目:

°心理測驗與衡鑑,如智力測驗、專注力測驗、性向測驗、人格測驗、臨床衡鑑等;

°腦傷、遺傳及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如感統失調、過動、自閉等;

°情緒困擾問題,如憂鬱,焦慮,恐懼等;

°學校輔導與入學評量,如資優、甄試;

°心理影響的生理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

°家暴防制及自殺勸導服務;

°認知功能,如學習、專注力、記憶、解決問題等;

°在整個生命發展和行為問題的能力;

°犯罪行為,預防犯罪,為受害者和施暴者的諮商服務;

°成癮和藥物使用和濫用(如吸煙,酗酒,吸毒);

°壓力,憤怒和其他方面的生活管理;

°法院協商解決心理和認知因素的青少年問題及父母教養能力;

°心理因素相關研究,如動機,領導能力,生產力,市場營銷,健康的工作,人體工學設計;

°婚姻和家庭關係和睦問題;

°心理衛生和疾病預防;人資管理及訓練,如甄選、考核、評鑑等;

°人資管理及訓練,如甄選、考核、評鑑等;

°社會和文化的行為與態度,個人間及團體間的關係互動(如工作,家庭,社會),心理因素對工作、娛樂和體育表現的影響。


心理學家在哪兒工作?

心理學家們主要在大學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從事相關服務,如人資、情緒的管理和訓練,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們則是在醫院,學校,診所、懲教設施提供相關服務、員工援助計劃或開業成立私人辦公室,主要都活躍在研究和實證工作上面。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工作領域不同,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在正常和不正常的人類行為,包括記憶、學習、人的發展和人們的感覺和反應。心理學家不開藥,而精神科醫生係集中評估和開藥治療精神疾病。雖然這兩個學科的功能是不同的,但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生經常一起合作,幫助病人處理心理問題。